花尾斜鳞蛇

Pseudoxenodon stejnegeri   Barbour
   

  185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鉴别特征 背鳞具棱,19(17)-17-15行,背中央约有22个近似菱形的灰黄色斑纹,在体后段合并成一条灰黄色两边镶黑的纵纹直至尾端。
描述依据标本 四川1雄1雌,广西12雄2雌,福建15雄6雌,浙江2雄1雌,安徽8雄3雌,江西2雄2雌。
形态描述 一般长度500 mm左右。最大全长雄性(709+184) mm(福建崇安),雌
性(660+140) mm(安徽黄山)。体背中央约有22个近似菱形的灰黄色斑纹(黑化个体看不出菱形斑),其宽度约占4行鳞,长度约1-2行鳞,斑纹在体后段合并,形成一条直至尾端的两边镶黑的灰黄色纵纹。腹面灰白色,越往后色越深,体前部腹面有棕褐色方形的斑纹,体后段腹鳞侧缘有深色黑斑,形成清晰的纵纹,延伸至尾部。头部及体背灰黑色或灰褐色;上唇鳞黄白色,其鳞沟有黑色斑纹,最后3枚上唇鳞上黑下白,形成一条从眼后至口角处的粗黑带纹;眶上鳞与额鳞具有散在黑点;鼻间鳞沟黑色。浙江标本瞳孔圆形,黑色,眼红黄色,上唇杂有金黄色,眼后有黑斑,黑斑上缘有一鳞宽的浅色斑,颈背箭形斑不明显。颊鳞1,安徽一号标本颊鳞与鼻鳞愈合;眶前鳞1(2),眶后鳞3(4),极个别为2;颞鳞2(1)+2(3);上唇鳞8,3-2-3式,极个别为7,2-2-3式;下唇鳞9 (8,10)前4(5)枚切前颔片。背鳞除最外侧数行外均起棱,19(17-21)-17-15 (14);腹鳞雄性(n=40) 133-146,雌性(n=16) 138-151;肛鳞二分;尾下鳞双行,雄性48-65,雌性47-62对。

大小

一般长度500 mm左右。最大全长雄性(709+184) mm(福建崇安),雌
性(660+140) mm(安徽黄山)。

生物学

生活于山区森林,吃蛙类为主。
垂直分布:400(安徽太平)—2100 m(四川峨山)。

海拔范围
国内分布

浙江(龙泉、丽水、武义、柳城、天目山、余杭)、安徽(黄山、太平、霍山)、福建(崇安、建阳、邵武)、台湾、江西(九江)、河南、广西(瑶山、龙胜、龙州)、四川(峨山、彭县、洪雅)、贵州(印江、绥阳)。

分类讨论

Pope (1928)根据福建崇安标本发表了Pseudoxenodon striaticaudatus,认为与P. dorsalis (Guenther)最为接近。张孟闻(1936)将江西庐山5号标本鉴定为P.dorsalis,并提出P. striaticaudatu:为一无效种名。H. M. Smith (1942)认为P. dorsalis(Guenther)已被Tropidonotus sirtalis var. dorsalis Jan, 1866所先占,故命名为P.nothu:以代之。Maslin (1950)将庐山17号标本鉴定为P. nothus,并根据体背浅色斑形状及尾纹延伸的长度,认为P. nothu:与P. striaticaudatus是有区别的。
经比较研究大量标本后,发现P. striaticaudatu:和P. nothu:之间形态上无甚差异,仅以其体背部浅色斑之形状及尾纹的长短作为鉴别种的依据,缺乏说服力,而且黄色斑变异甚大,且无一定规律,故认为大陆上具纹尾的斜鳞蛇,实际上就是同种。而且与Barbour (1908)依台湾标本所订Pseudoxenodon stejnegeri亦是同种。根据赵尔苾(1983)介绍日本学者鸟羽通久(M. Toriba)的意见,即P. dorsalis, P. stejnegeri与P.striaticaudatu:既是同种,因dorsali:已被先占而不能用,就应选择stejnegeri为种名,而不用nothus。由于台湾标本较大陆标本腹鳞数多,可视为不同的亚种,则台湾标本为指名亚种,大陆标本可用,triaticaudatu:为亚种名。因此,目前花尾斜鳞蛇的两个亚种命名及主要区别如下: